三国之英雄无双 第一百二十一章 孙权称帝

作者:竹叶小刀书名:三国之英雄无双更新时间:2020/10/29 17:21字数:2386

  

诸葛亮成功攻下魏武都(今甘肃成县西)、隂 平(今甘肃文县西北)二郡,后主复拜诸葛亮为丞相。吴黄武八年、黄龙元年(229)四月十三日(丙申),孙权于武昌南郊即皇帝位。因夏口(今湖北武汉)、武昌(今湖北鄂城)并言黄龙、凤凰见,遂改元黄龙,大赦。追尊孙坚为武烈皇帝,孙策为长沙桓王。立子孙登为皇太子。以诸葛恪为太子左辅,张休为右弼,顾谭为辅正,陈表为翼正都尉。孙权称帝归功于周瑜。张昭举杯想要褒赞功德,未但还没说,孙权就说:“如果当初赤壁之战时听从张公您的话,现在已经要乞讨食物了。”张昭非常惭愧,伏在地上流汗。

吴黄龙元年、蜀建兴七年(229)四月,孙权遣使至蜀、告以并尊二帝之议。六月,蜀遣卫尉陈震使吴,贺权称帝,陈震在出使的文书中写道:“吴、蜀两国,驿使往来,冠盖相望,结盟续好,友谊日深。尊敬的吴国皇帝应保持皇统,焚祭上天接受符命,开疆辟土,使天下响应,各有所归。在今日天下形势下,大家共心协力讨伐国贼,如此,什么样的敌人不可以消灭呢?我国君臣,伸首瞻望,欣慰有所依赖。陈震以无才之人,得以充当使节,奉命重叙友好,踏上贵国边界就十分欢欣,到这里如同到家。献子前往鲁国,触犯人家忌讳,受到《春秋》的讥讽。如果我有不到之处,希望诸位务必提醒,使我能适应贵国风情。今天我就要张开使臣的旌节昭告于众,各自遵守盟言誓辞。顺水而下船行疾快,各国典章制度又各有不同,害怕有所违犯贵国尊制,希望一定适当提醒,指示我该如何行动。”吴与蜀盟,约中分天下,以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司州以函谷关(今河南陕县至灵宝间崤山山区)为界。陈震到达后,与孙权在武昌升坛歃盟,宣誓与蜀汉二分天下。回蜀后封爵城阳亭侯。公元235年(建兴十三年),陈震逝世。其子陈济世袭爵位。

吴黄龙元年(229),孙权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留太子孙登及尚书九官于武昌(今湖北鄂城)使上大将军陆逊辅太子,并掌荆州及豫章三郡事。不久,张昭称老退位,上交了自己统领的部属,被改拜为辅吴将军,地位仅次于三公(丞相),改封娄侯,食邑万户。他退居无事后为《左传》和《论语》写注解。孙权曾经问卫尉严畯:“你还记得小时候熟读的书吗?”严畯就背诵了《孝经》的“仲尼居”一节。张昭说:“严畯是个书呆子(鄙生),老臣请求为陛下背诵。”于是背诵了“君子之事上”一章,众人因此都认为,张昭知道要在君主面前背诵什么。张昭每次朝见,都辞气壮厉,义形于se ,曾经因为直言逆旨,而不进见。后来蜀汉的使者抵达,称赞本国的德业,群臣中竟没有一人能让他屈服,孙权叹息道:“如果张公在坐的话,他不屈服也会意挠,怎么还能自夸呢!”隔日,遣使劳问,想要请见张昭。张昭到达后,避席道歉,孙权跪着阻止。张昭坐定后,仰头说道:“当初太后(指孙坚吴夫人)、桓王(指孙策)不把老臣交给陛下,而把陛下交给老臣,所以臣思尽臣节想要报答厚恩,但臣见识思虑浅短,违逆陛下圣明的意旨,自己认为死后必将尸骸永远丢弃在沟壑中,不料又蒙召见,得以报效陛下于朝廷。然而臣这颗愚暗的心用来服事国家,志在忠贞不移,死而后已。假如说要臣改变思想,以求得世间的尊荣和陛下的欢心,这一点为臣是绝对做不到的!”孙权为此向他道歉。

陆逊为人正直。当时建昌侯孙虑不务正业。陆逊正se 地说:“君侯应当勤读经典,增加自己的新知,玩弄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孙虑当即就拆毁了斗鸭栏。射声校尉孙松在公子中最亲近孙权,他不整军纪,放纵士兵,陆逊当着他的面将他的手下罚以剃光头发。南阳人谢景称赞刘廙先刑后礼的理论,陆逊呵斥谢景说:“礼治优于刑治,久为历史所证明,刘讷以琐屑的狡辩来歪曲先圣的教诲,完全是错误的。您如今在东宮侍奉,应当遵奉仁义以显扬善言,像刘廙之谈不必讲了。”

陆逊虽任职在外,但心中却牵挂着朝廷大事,他上疏陈述时事说:“为臣认为法令条例过于严厉,下边触犯的人太多。近几年来,将领官吏犯罪,虽然由于自身不谨慎应受到谴责,然而天下尚未统一,理当谋求进取,小错应受到宽待,以安定下面的情绪。而且当前要办的事一天比一天多,应首先考虑人的优良才能,只要不是邪恶之人,没有犯过无可容忍的罪过,请求还是提拔重用他们,施展他们为国效力的才干。这是圣明君主忘人之过记人之功,完成帝王大业的原因。过去汉高祖不计较陈平的过失,采用他的奇计妙略,最终建成大汉,功垂千载。严刑峻法,不是帝王建立大业的做法,只有惩罚而无宽恕,非是抚招远方人才归附的大计。”公元229年(太和三年),四月,元城王曹礼病死。六月二十一日,繁阳王曹穆死。二十六日,曹叡追尊在东汉桓帝时当过大长秋的高祖曹腾为高皇帝,夫人吴氏为高皇后。十月,把平望观改名为听讼观。十一月间洛阳宗庙建成,特派朝廷礼官太常韩暨持节到邺城迎高皇帝、太皇帝、武帝、文帝的神位。

魏太和三年(229)十二月,大月氏王波调遣使向魏奉献,魏帝曹睿封波调为亲魏大月氏王。

魏太和四年(230)正月,魏筑合肥(今安徽合肥)新城以备吴。吴黄龙二年(230)春,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领兵万人,浮海求夷洲(今台湾)及亶洲。欲俘其民以增加吴国兵力。陆逊、全综谏之,权不听。亶洲所在绝远,不可得至,遂至临海东二千里之夷洲。吴黄龙三年(231)二月还吴,得数千人。卫温等军行经岁,士卒疫死者十之八九。以违诏无功,下狱诛杀。这是史籍中大陆军民至台湾的第一次明确记载。

公元230年(太和四年)二月四日,曹叡诏令说:“世上朴实有用的文章,都是深受王教的影响。自汉末战乱以来,儒家经典衰微,年轻人的兴趣和追求,也不放在经典的学习和研究上,这岂不是官府训导不力,在官员的选拔任用上不重德行造成的严重后果吗?官吏们只有真正学通一部经典,其才识方可胜任管理百姓的能力。对博学高才者要严格考核,从中选拔真正的优秀者立即予以重用,而对那些华而不实的无能之辈,则一律予以罢退。”十日,曹叡又传令太傅三公,将文帝所著《典论》一书刻在石碑上,立于宗庙门外。十五日,任命大将军曹真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司马懿为大将军,辽东太守公孙渊为车骑将军。四月,太傅钟繇病死。六月十一日,太皇太后卞氏去世。十九日,曹叡到上庸郡巡视。七月,将武宣卞后葬于武帝的高陵。接着,传诏命大司马曹真、大将军司马懿率魏军伐蜀。八月五日,明帝东巡,遣使者以一头公牛的特礼祭祀中岳山神。十九日到达许昌宮。九月,连降大雨,伊水、洛水、黄河、汉水等洪水泛滥,乃诏令曹真、司马懿等人回师。十月十一日,曹叡一行返回洛阳宮。十六日,明帝传令各地:狱中所押囚犯除殊死刑的死囚外,一律按罪过大小由家人赎回。十一月,太白犯岁星。十二月,改葬文昭甄皇后于朝阳陵。二十三日,诏令公卿们为朝廷举荐贤良之人。

太和四年,这一年一些刚刚步入仕途的贵族子弟云集于京师洛阳,聚众交游、品评人物、清谈名理,风靡于上流社会的青年知识群体中。这在朝中当权的建安老臣眼里,无疑属于危害社会稳定而应当取缔的非法结社活动,按当时的罪名叫作“浮华交会”或“浮华朋党”

其中,诸葛家族诸葛玄之子诸葛诞,夏侯渊之侄,夏侯尚之子夏侯玄,司马懿之子司马师,曾任太子时曹睿的文学顾问的毕轨,曹艹 同乡丁斐之子丁谧,东汉王朝的首席开国功臣邓禹之后的邓飏,曹艹 的养子何晏,其母尹夫人早年嫁给曹艹 ,何晏又与曹丕称兄道弟,议郎李休之子李胜,李丰。这些人最为出名。

何晏,驸马骑都尉祖父大将军何进养父曹艹

夏侯玄,羽林监,父夏侯尚、征南将军

诸葛诞为尚书,诸葛丰之子

邓飏为中书郎

丁谧为度支郎,父丁斐、典军校尉

毕轨任命为黄门郎

李胜,父毕子礼、典农校尉

李胜,父李休、太守

刘熙,父刘放、中书监

孙密,父孙资、中书令

卫烈,祖父卫兹,汉末名士,帮过曹艹 在陈留起兵

裴徽,世为著姓父裴茂、封列侯,兄裴潜、尚书令

荀粲,曾祖父荀淑,父荀彧,尚书令

李丰,给事中,父李义、卫尉

刘陶,父刘晔、大鸿胪

傅嘏,司空掾,祖父傅睿,父傅充、黄门侍,东汉太守

司马师,世为二千石,父为司马懿、大将军

诸葛诞、邓扬等结为党友,诸葛诞等八人号为八达,夏侯玄等四人号为四聪,刘熙等三人号为三豫。

浮夸虚化之士,而且当时都处于曹魏权力中心的尚书台和中书的位置。可以说他们对后来的玄学的的诞生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董昭上书给曹睿反对这个虚化的集团:“凡有天下者,莫不贵尚敦朴忠信之士,深疾虚伪不真之人者,以其毁教乱治,败俗伤化也。近魏讽则伏诛建安之末,曹伟则斩戮黄初之始。伏惟前后圣诏,深疾浮伪,欲以破散*,常用切齿;而执法之吏皆畏其权势,莫能纠擿,毁坏风俗,侵欲滋甚。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台党连群,互相褒叹,以毁訾为罚戮,用党誉为爵赏,附己者则叹之盈言,不附者则为作瑕衅。至乃相谓:‘今世何忧不度邪,但求人道不勤,罗之不博耳;又何患其不知己矣,但当吞之以药而柔调耳。’又闻或有使奴客名作在职家人,冒之出入,往来禁奥,交通书疏,有所探问。凡此诸事,皆法之所不取,刑之所不赦,虽讽、伟之罪,无以加也。””

曹睿还是听从了董昭的建议,把这个集团定为“浮华案”,把夏侯玄、诸葛诞、邓飏、何晏、李胜、丁谧、毕轨、刘熙、孙密、卫烈等15人撤职下狱。司马师等人因在圈子外活动,牵扯不多,便被魏帝放过,更有父亲司马懿的求情,这件事对司马师以后的性格和为人处事产生了严重影响,也对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屠杀名单有影响。

曹魏政治中的“浮华”问题正是汉末以来为求虚誉的继续,其目的在于影响甚至艹 控选举,“太和浮华案”正是魏明帝对此种势力打击的结果.“浮华”的表现形式为“清谈”,齐王芳时期.曹爽集团起用“太和浮华案”中受到打击的名士为其变革力量。但最终触动了代表旧势力的司马懿集团.从而酿成“高平陵政变”,当然那是后话了。

公元230年(太和四年),七月,曹真接替曹休,迁为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曹真于七月上表伐蜀议案,认为可以反击。曹真上表认为蜀汉多次犯境,建议数路大军攻伐蜀汉。魏明帝采纳,陈群认为当年曹艹 到阳平攻张鲁,已经多收豆麦以增添军粮,然而张鲁未下而军粮犹乏。如今既无别因,而且斜谷阻险,难以进退,转运粮艹 必会受到钞截,但若要留兵守重地,则劳损战士,这些都是不可不熟虑的事。曹叡便依从陈群所议。不久,曹真复上表要从子午道出军。陈群又述说其中不便,并言军事用度之计。于是曹叡以陈群之议下诏曹真。其时正霖雨积日,陈群又以为应宜诏曹真还师,曹叡从之。

曹真率主力军改为由子午道进发;大将军司马懿率军从汉水而上,欲与曹真军会师汉中;郭淮、费曜等从褒斜道、陇右武威进兵,直指汉中。诸葛亮知道魏军来攻后,立即加强城固、赤阪等要地的防守,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人,表李严子李丰为江州都督,防卫后方。曹军的前锋夏侯霸先大军一步,进至兴势,在曲折的谷中下营。被蜀地百姓看到,指示蜀军攻击,夏侯霸在鹿角间战斗,最后援军到达,夏侯霸才得以解围。因蜀地艰险,期间遇上下了三十天的大雨,栈道断绝,曹真用了一个月,才走了一半路程。在朝中,华歆、杨阜、王肃都上疏劝魏明帝下诏撤军,至九月,曹真受诏撤退。与此同时,为加强汉中防务,遂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军。李严不满被调离江州,在俬 下传言说司马懿等已经设置了官署职位来诱降他,诸葛亮知其意,于是上表迁李严为骠骑将军,又表其子李丰接替督主江州防务,李严这才愿意北上汉中。诸葛亮命李严以中都护署丞相府事务。李严改名为李平。诸葛亮派魏延、吴壹入南安,魏延攻破郭淮,吴壹攻破费瑶(通假字,同费曜),最终取得了防守反击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