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英雄无双 第一百三十三章 伐蜀受挫

作者:竹叶小刀书名:三国之英雄无双更新时间:2020/10/29 17:22字数:1982

  

正始四年(243),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相继为官,长子司马师拜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为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俬 焉,深得司马懿喜爱。作为吴国四路征魏国之一的诸葛恪因交战不利退守宛城,司马懿率兵攻之,议者以为诸葛恪占据坚城,广有粮谷,孤军远攻,救兵必至,那时进退失据,未见其便。司马懿却说:“贼所擅长的是水战,今我攻其城,以观其变化。贼若用其所长,弃城奔走,这是我们预定的目的。贼若敢固守城池,湖水冬浅,船不能行,救兵必弃船就陆相救,这就要进行他们不擅长的陆战,这对我们是有利的。”

九月,司马懿率军出征。军队到达舒城,孙权准备救援诸葛恪可望气者说不利于出兵,于是让诸葛恪移守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诸葛恪如司马懿所料焚烧积聚,弃城而走。司马懿又巡视淮北屯田区,提拔农家子弟邓艾主持屯田。

邓艾凭其才学被推荐为典农都尉(相当于县)学士,由此可以担任典农都尉的佐、干等下级官吏,以后如有劳绩还可能逐步升迁,这对于出身卑微的人来说。不失为一条改换门庭的进身之路。但因为口吃,典农都尉认为他不适于担任重要职务,便指派他充当做一名看守稻艹 的小吏。同郡一长者见其家贫,经常资助他,而邓艾开始时没有表示感谢。

邓艾喜欢军事。每见高山大川,都要在那里勘察地形,指划军营处所,遭别人讥笑也不介意。邓艾平淡地过了近二十年。后来总算当上了典农功曹,帮助管理屯田。一次,邓艾上洛阳去呈报,有机会见到洛阳太尉司马懿。司马懿很赏识他的才能,征召他为太尉府的掾属,后升任尚书郎。

他见到司马懿是自己人生的转折,魏国准备在东南一带进行屯田,积储军粮,对付吴国,因此就派邓艾前往视察。邓艾从陈县(今河南淮阳)、项县(今河南沈丘)一直巡视到寿春。经过考察,邓艾提出了两项重要建议:第一,开凿河渠,兴修水利,以便灌溉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疏通漕运;第二,在淮北、淮南实行大规模的军屯。他认为:“土地肥沃,可惜水少,不能够充分利用土地。应当开挖河渠,引水灌溉,广积军粮,又开通漕运的水路。”于是,便著《济河论》阐明了自己的观点。邓艾还认为:“从前平定黄巾之乱,为此而屯兵开田。在许都积蓄了许多粮食,目的在于控制天下。而今三面已平定,但淮河以南还有战事,每当大军南征,仅用于运输的兵力就占去一半,耗资很大,劳役繁重。陈、蔡之间,土地肥沃,可以减省许昌周围的稻田,引水东下。而今淮河以北屯兵二万人,淮河以南屯兵三万人,按十分之二的比例轮休,常有四万人,边种田边戍守。风调雨顺时,收成常常是西部的三倍多。扣除兵民的费用,每年用五百万斛作为军资。六七年间,可以在淮河上游积蓄三千万斛粮食。这些粮食够十万军民吃上五年。凭着这些积蓄进攻东吴,可无往而不胜啊!”

司马懿看到邓艾的建议后,感到满意对身边的人说:“邓艾小小年纪,聪明过人,是个不可估量的奇才,将来前途无聊啊。”

公元241年(正始二年)起,魏国在淮南、淮北广开河道,大举屯田。北以淮水为界,自钟离以南,横石以西,至沘水源头之间的四百多里范围的土地上,五里设置一个军屯营。每营六十人,一面屯田,一面戍卫。同时,淮阳、百尺两条河渠也拓宽了,从黄河引水注入淮水和颍水,颍南、颍北修成了许多陂田。淮水流域挖掘了三百多里长的水渠,灌溉农田二万顷,从而使淮南、淮北连成一体。几年之后,从京都到寿春,沿途兵屯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出现了一派繁荣富庶的景象。从此,淮水流域的水利和军屯建设得到飞速的发展,魏国在东南的防御力量也大大加强。每当东南有战事,大军便可乘船而下,直达江淮。军资粮食有储备,又没有水害。这些,都是邓艾的功劳。

可以说,三国中的魏国始终保持实力最强,特别是后期,邓艾的许多政治主张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公元243年(蜀后主延熙六年)冬十月,大司马蒋琬自汉中还涪。十一月,费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两大权臣权力交叉,相互制衡,各有侧重。延熙六年(公元243年),姜维升为镇西大将军,并任凉州刺史,独立担当在西北边陲抗魏的重任。公元243年,诸葛恪出兵袭击舒县。后来更曾意图攻击寿春,因孙权认为不可能成功而被阻止。

同年,吴国丞相顾雍去世,孙权素服临吊,谥曰肃侯。

公元244(赤乌七年)正月,孙权在前任丞相顾雍死后,任命陆逊为丞相。下诏说:“朕以无德之人,承应天命,登上大位,天下尚未统一,奷 乱之徒充塞道路,朕朝夕忧恐,顾不上休息。惟你天资聪颖,美德显著,担任重职,辅佐朝廷除乱。有盖世之功者,就应受到广大的荣耀,兼具文武才干的人,定要担当社稷重任。过去伊尹使商汤兴隆,吕尚辅佐西周,如今朝廷禸 外大事,实由你一人肩负。今以你为丞相,遣使持节太常傅常授予您印章绶带。你自当发扬光大高尚的美德,建树美好的功业,恭服遵从王命,安抚平定四方。呜呼!总管三公职事,训导群臣百官,能不严肃认真吗?你自勉努力吧!你原来担任的荆州牧、右都护兼武昌留守等职仍旧。”

陆逊从江东都督转变成禸 务丞相,可谓是“出将入相”。陆逊对诸葛恪说:“在我之前的人,我一定事奉他与我一道升迁;在我之后的人,我则帮助扶持他。现在看您气势侵凌上级,心里蔑视下属,这并非能巩固自己德行的基础。”又有广陵人杨竺,年轻时就博得较大的名声,而陆逊认为他最终会惹祸败亡,便劝杨竺的哥哥杨穆与杨竺分开生活另立门户。

魏正始五年、蜀延熙八年(244)二月,蒋琬病重,蒋琬认为,认为诸葛亮生前多次出兵秦川,道路艰险,来往不便,不如沿汉水、沔水东下,于是,蒋琬大造舟船,准备袭击魏国的魏兴、上庸二地,但不料旧疾复发,未能成行。朝中官员大多认为:水路出兵容易,但万一失败则回返不易,不是上策。于是朝廷派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来汉中,试图劝阻蒋琬,蒋琬于是上书给后主:“为汉室除残去秽,是我应尽的职责,自臣奉辞来到汉中,已经六年了,由于我资质驽钝,又兼疾病,并无进展,俯仰惟艰,寝食不安。现在曹魏跨带九州,根深蒂固,想要除去并不容易,如果我们和东吴合力,成犄角之力,就算不能迅速将魏国吞并,也慢慢将其蚕食掉。但是吴期二三,连不克果,举步维艰,废寝忘食,于是与费祎等人商议,认为凉州地势险要,进退有资,羌胡人心存汉室,昔日以偏军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长短,应该是首要的事情,宜用姜维为凉州刺史,姜维出军西北,我当率军后继,而涪县水陆通达,万一东北有变,应付不难。”蒋琬于是进驻涪县,病情日益加重。

益州刺史之职让与费祎,刘禅于是以费祎为益州刺史。以侍中董允为守尚书令,为费祎之副。费祎聪悟过人,阅读文书,过目不忘,其速数倍于人,故事繁而不废,尚有余暇博弈嬉戏。及董允代祎,欲学祎之所行,旬日之中,事多积滞。允乃叹道:“人才相远如此,非吾之所及也!”

三月,曹爽西至长安(今西安西北),任命亲族夏侯玄(夏侯渊从子夏侯尚之子,玄母为曹爽的姑姑)为征西将军,都雍、凉州诸军事,曹芳即位被升任散骑常侍、中护军。司马懿曾经与他谈及时事,夏侯玄提出了“审官择人”、“除重官”、“改服制”等政治制度,被司马懿赞同。雍州刺史郭淮为夏侯玄军前锋。

大司马司马懿指出曹爽不宜出兵:“当初太祖武皇帝征兵汉中一败涂地。”曹爽依然坚持出兵。

三月,曹爽自己从长安率数万人出发和夏侯玄的部队会合,从骆谷合兵十余万,自骆谷口攻汉中。司马懿次子司马昭奉命随征,作为夏侯玄的副手,率军出骆谷,驻扎在兴势。

时蜀国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有人说:“现在我们的兵力不足以阻挡魏军,应该放弃关隘固守汉、乐二城,魏军进入汉中以后,涪城的援军一到,就可以将阳平关抢回来。”王平却说:“不行,汉中去涪城有一千余里,魏军若是得了阳平关就会成为祸患,现在应该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我为后拒,若是魏军分兵进攻黄金城,我亲自率兵前往救援,到时候涪城的救兵就刚好到来,这才是上策。”护军刘敏支持王平的意见,便领兵据兴势拒敌,并多张旗帜,绵延百余里,以壮军威。王平自率军在后,兼防魏军分兵从黄金谷(兴势东)来攻。费祎听此消息便留镇南大将军马忠于成都,平尚书事,自己则督诸军往兴势赴救,率众御魏。

大战一触即发。光禄大夫来敏至费住所祎许别,求共对围棋。其时军中筹备严驾,纷纷营营,而费祎与来敏留意对戏,面无厌倦之se 。来敏便道:“我只是聊观试君而已!君信可人,必能对付贼者。”

四月,魏军被阻于兴势,供给困难,牛马骡驴多死,兵疲意懈,而蜀汉大将军费祎又自成都督军赶至汉中。魏参军杨伟认为形势不利,劝曹爽急退,但邓飏力主:“继续进军。”与参军杨伟在曹爽面前争执不休。气的杨伟骂道:“邓飏、李胜两人拿军国大事开玩笑,应当斩首!”曹爽听的很不高兴,不愿退兵。太傅司马懿在曹爽进军前就表示反对,现在亦急致书夏侯玄,指出有全军覆没之险:“以前武皇帝与刘备征战汉中,差点一败涂地,你不是不清楚。如今蜀军已占据兴势,你们前攻不能进,后路再被蜀军包抄,等到全军覆没,恐怕连负责任的命都没了!”

蜀将王林夜间偷袭司马昭军营,司马昭坚持按兵不动。王林终于退走。事后,司马昭对夏侯玄说:“费祎占据险要之地而固守,我军前进得不到作战的机会,攻坚而不能下,应赶快撤退,以后再作打算。”夏侯玄吓得清醒过来,也劝谏曹爽撤军,曹爽才很不情愿地答应。

五月,费祎果然知魏军将退,率军绕道占据三岭(即沈岭、衙岭、分水岭。均在今陕西周至县西南之骆谷中),断其归路。曹爽遭截击,督军争险苦战,死伤惨重,逃回关中。

司马昭因谏言有功,被拜为议郎。

费祎因此战进封成乡侯并在汉中逗留到244年9月才返回成都。此战曹爽所带去转运的牛马也几乎耗尽,羌、胡等地对他怨声载道,关中也大为虚耗。

曹爽便开始失去了威信,使得司马懿有机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