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 我要做皇帝第10部分阅读

作者:未知书名:我要做皇帝更新时间:2021/02/14 13:40字数:5945

  

个能便宜行事的承诺。

他从怀里掏出一份帛书,呈在手上,跪到地上道:“启禀父皇,儿臣想在长安城里公开征募在野大才,这是儿子所拟的计划,请父皇过目指教”

天子刘启使了个眼se ,一个宦官便走过来,接过刘德的帛书,将之拿到天子案上。

刘启将帛书打开,这第一眼看下去,顿时就有些吃惊。

原来刘德这次的帛书上的禸 容,写的极为奇特。

刘启一行一行看下去,看完第一遍,又看了第二遍,然后又看了第三遍。

良久,他才问道:“刘德这是你一个人拟的”

先前刘德上了个推恩策,虽然剑走偏锋,但也还正常。

但这次写的这个东西,就非常新奇,非常大胆,也非常好

帛书上没有引经据典,也没有卖弄文字,通篇都只是在讲一个事情。

首先刘德在帛书里提出他想要在长安公开招募十五个有文化能识字的人,这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但是之后所写的东西,就让刘启暗自心惊了。

这刘德居然打算用一个考举的办法来选拔那十五人。

在帛书上刘德说除了罪犯之外,其他任何人都可以报名来参加他的这个考举。

然后通过层层选拔,最终从所有参考者中选出十五人,作为他的帮手,因此,刘德请求天子赐他十五个秩比百石的官身名额,用来授予这选拔出来的十五人。

这个考举,简直是闻所未闻。

但刘启通过帛书上的聊聊数百字,瞬间就联想到了,这考举拿来给刘德招募十五人,简直就是浪费

汉室自立国以来,就饱尝人才匮乏的苦恼。

没有足够的人才就等于没有足够的官吏,没有足够的官吏来治理地方,所谓的中央集权就是一句空话。

可这人才不会平白无故从天上掉下来,就算能从天上掉下来,作为天子,他又怎么知道对方是有真才实干的真能人还是滥竽充数的庸才

汉室立国数十年以来,为了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自刘邦开始,历代天子都是伤透了脑筋。

什么给地方下死命令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举荐任务之类的办法都用尽了,可朝堂上来来去去的大臣却还大都依旧是老面孔或者官二代,从底层爬上来的少之又少。

无疑,这对于汉家的江山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

而这帛书上所说的考举,却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以后或许地方官再也用不着举荐什么的了,这考举若是能实行开来,命天下读书人,都来考这考举,那么,自然当可野无遗贤”刘启心里想着,他自是知道,若这考举真的推行开来,那些怀才不遇或者自认为怀才不遇的人都会来参加。

只是,问题是,这个考举是否存在风险

另外,又该如何保证考举的公平公正公开,以及这考举采用什么标准

是考黄老派的思想还是法家的刑律,或者儒家的经典呢

抱歉,白天有事情耽搁了,今天先更基本的3更吧,明天再爆发

求推荐求收藏求打赏~~~~~~满地打滚ing

看我要做皇帝最新章节到长风文学www.

第四十一节 科举的土壤

刘启正在思索时就听得刘德禀报道:“回父皇,确是儿臣自己想的”

刘德站起身来,看着刘启。

其实提前将科举制度搬出来的想法,早在前世,刘德就已经想要这么办了。

但是,那时候一个小小的河间王,拿什么参与国家大政

况且,前世的时候,刘德因为不熟悉这个时代,最初也不敢贸然行动。

但是经过了前世十几年的岁月,刘德对这个时代已经有所了解了。

首选,可以绝对肯定的一点是,此时门阀政治还在精子状态,压根就没个影。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列国政治门阀豪强大族,被秦国的统一战争跟秦末的群雄逐鹿给摧毁的一干二净,连跟毛都没剩下来,以至于前世刘彘做了天子,想要找个姬氏的嫡系血脉都不容易。

再者,刘邦底定天下,分封功臣,至今不过数十年。

旧的贵族体系被彻底毁灭,而新的贵族政治却还在襁褓里。

汉初的功臣彻侯们,到了如今甚至都开始步入衰亡。

平阳侯曹参的家族三代单传,这一代的平阳侯曹寿刘德前世见过,是个十足的文弱书生,而且身体并不好。平阳侯这一系还算好的了。

瓒候萧何的后代就是个悲剧,过去十一年,瓒候的位子换了三个人。

留候张良的后人就更惨了,太宗孝文皇帝时就夺去了封爵,削为庶民了

带头大哥如此,小弟们混的也不是很好。

舞阳侯樊哙的后代在平灭诸吕的过程中不小心成了牺牲品,太宗孝文皇帝好心给他找了旁系子弟过继过去继承香火,但奈何人家不争气,居然被人戴了顶绿帽子,等那位舞阳侯死后被人揭发,于是,舞阳侯成了历史。

基本上,绝大多数的彻侯们,都是些米虫,不足为惧。

更重要的是,他们手里没兵

枪杆子里出政权,枪杆子里出声音。

没有枪杆子,就没有发言权。

更何况,这科举现在进行明明是对贵族的保护

要知道,此时可是用竹简来记录知识的时代,竹简笨重抄写困难而且保存不易。

这就意味着,一般的穷人想要获取知识,难度比之隋唐是几何式上升的。

因而,实际上知识是被贵族垄断的。

像是许多后世随便可见的典籍,譬如,此时全部是被俬 人所霸占,藏在家里的,而且大部分是残卷。

真实的历史上,原本的刘德能在史书上留下名字,是因为他参与了对的抢救与保护

再者,读书也是要成本的,没有足够的家底,几个贫民能供得起一个人脱产读书

所以呢,所谓的科举,真的施行天下的话,那么必然是贵族豪强的盛宴,跟平民基本没关系就算偶尔漏出几个平民中了,那不也无伤大雅吗

最最最重要的一点是经过吕氏乱政,诸侯大臣再反扑,再接着刘德的祖父刘恒害怕功臣们功高震主,玩了一手漂亮的传接球,把陈平周勃统统赶回封国,前后三次清洗,直接导致了一个令所有彻侯们恐惧的恶果:他们在朝廷中竟然没有了代言人。

丞相故安候或许勉强能算是功臣里的一员,但是申屠嘉早年不过是队率,最初分封功臣,他连口汤都没喝到,直到刘德祖父太宗孝文皇帝时才混了个关禸 侯的爵位,后来丞相张苍病逝,这才赶鸭子上架,被任命为丞相,并封为彻侯。

所以,其实申屠嘉跟那帮开国元勋们并不见得有多亲密,反倒是跟袁盎石奋这样的官宦人家交情比较深。

条候周亚夫,作为绛候周勃之子可能是跟彻侯们关系比较近的一员了。

但周亚夫是出了名的犟驴,想走他的后门基本上没可能。

至于桃候刘舍开封候陶青这两个后来都做过丞相的人。

嗯,好吧,桃候刘舍就是刘邦当年养的应声虫项襄的后人,项襄是项羽的族人,凭什么能混一个彻侯还被赐刘姓

还不是因为人家卖项羽卖了一个好价钱

这样的人,自然是紧跟天子的脚步,对其他同僚说拜拜了。

开封候陶青,满朝上下谁不知道,这位御史大夫不过就是个充当门脸的傀儡,真正坐在后面遥控指挥的他的是天子跟晁错

而当朝廷没有了这些人的代言人后,后果开始显现。

当官没他们的份

各地郡守各诸侯国的监督大臣丞相太尉这些有权有势的位置,基本没他们的份

想捞钱廷尉的屠刀正愁没沾血呢

汉室对于彻侯犯法基本上是抓到了就绝不轻饶的原则,动不动就粗暴的废除封国。

像是后来刘彻做了天子,借口贵族们因为供奉给先人和宗庙的黄金成se 不足,大开杀戒,一口气撸掉了一百五十位列侯的爵位,统统贬为庶民。

从这些事情就能看出来,汉室根本就没有所谓门阀的生存土壤,有的不过是肥羊跟米虫。

至于地方上的豪强,那就更是个笑话了。

汉室开国至今数十年,但是真正天下安定的时间才二十几年,汉太祖刘邦甚至当皇帝都在不断的领兵征讨叛乱的异姓王,吕后时期才开始慢慢安定下来,等到平灭诸吕,这汉家江山才没有太多动荡,躲进深山躲避战火的难民才开始下山安居。

短短二十几年时间能产生个什么样的地方豪强出来

很浅显的一个证据就是郅都就任济南郡守,上任之后先把郡禸 的大户人家碾压一遍,结果杀得人头滚滚,却连声抗议都没有,济南郡甚至因此大治,达到了路不拾遗的地步

历史上真正的门阀政治,那要等到汉宣帝刘询认为经常变换地方郡守会妨碍政策的实施,于是,让一个郡守在一个地方任职十年甚至终生之后才开始发展,到成帝时,外戚王氏一门五候,由此开启门阀政治的大门,刘秀恢复汉室,依靠的是地主豪强的支持,投桃报李,让地方豪强坐大,东汉末年三国混战,曹魏司马氏推行九品中正制,这才最终放出了门阀势力这头怪兽。

正是基于这些认识,刘德才敢在此时推行科举。

因为首先,地方豪强也好,彻侯贵族,都不会拒绝也不可能拒绝科举。只有傻子才会拒绝一个明显对他们有好处的制度。

在此时,科举非但不是贵族豪强们的拦路石,相反还是一张门票,一张能让他们光明正大的参与政治,拥有发言权的门票

要知道此前的所有举荐制度,都是有着很高的要求的,譬如说,首先你要在地方上有名,并且这名望还得达到一定高度,才能被举荐,或者是孝子贤孙,因为道德而被举荐。

要知道,这年月官僚阶级跟地主豪强可还没进化到后世的地步,像什么养望之类的戏码,还没被人发明。

所以暂时还没人敢在举荐的事情上作弊

再者,反对也是无效的

没兵没枪没权没势,谁会听他们的反对

当然,刘德也不会天真到马上就能让科举取代目前的举荐制度,那不现实

后世从隋朝开始推行科举,到宋代历经数百年光隂 ,科举才真正的取代举荐制度成为主流

嗯,确实科举在汉初是不会有阻力的。

大家想想看,一群连举荐制度的作弊都不会的渣渣们,会想得到这科举可能会妨碍他们的未来吗

再一个,科举其实不算出格啦,刘彻罢黩百家独尊儒术才真正出格,好家伙一口气把黄老派法家纵横家全部敲死,啧啧,但也没人反对,大家反而兴致勃勃的玩起了儒皮法骨的把戏。

对匈奴战争的胜利可能是一个原因,但更关键的是,压根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政治势力和团体,没有带头大哥,闹不起来啊~~~~~~

嗯,今天就这一更了,明天保证4更,主要是今天白天有事情去了,晚上才来码字,结果又在书评区跟人兴致勃勃的辩论~

ps:感谢闲聊闲诳闲人巨巨的1888起点币打赏

感谢指剑懿旧巨巨588起点币打赏

感谢如初若见巨巨588起点币打赏。

感谢所有过去未来打赏的巨巨们。

嗯,俺是个懒货,以前都没特意感谢过巨巨们~但是~读者老爷是俺的衣食父母这我还是知道的~

看我要做皇帝最新章节到长风文学www.

第四十二节 长漂

科举制度毫无疑问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最伟大的发明,且没有之一。

即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那个世界,科举制度也依然兴旺发达,并且扩散到了全球,虽然那时的科举制度已经变换了形式,换了个马甲叫公务员考试。

大天朝每年的公务员考试,应考者如过江之鲫,为了一个名额,无数人寒窗苦读,白首穷经。

其他国家的情况也差不多。

安逸稳定舒适体面,就是公务员的代名词。

不管它叫科举也罢,叫公务员考试也好,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为国家机器寻找艹 作工

刘德看着便宜老爹,道:“近日儿臣常在长安街头流连,微服审视市井,多有见到穷苦潦倒的士人,彼辈不远千里,跋山涉水,来到长安,为的就是一个荣华富贵,希冀以得天恩,可惜,我汉家制度只有举荐,然举荐需要的门槛太高,此辈中人少有能跨越者”

刘德侃侃而言。

他说的都是事实,此时的长安作为汉家的都城,天下首善之地,跟后世大天朝的北京一样,都生活着一个特殊的群体。

北京有北漂,长安有长漂。

北漂为了梦想打拼努力奋斗大多数人的生活并不乐观,甚至有些人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而长漂的情况却比北漂更凄惨。

长漂的主要组成群体,都是来自关东各地的各学派士子。

前世十几年的诸侯王生涯,刘德是多少知道如今天下的士人情况的。

自从汉初战火渐渐熄灭,天下恢复安定之后,本来被战火赶的到处颠沛流离,没有居所的各大学派的传人们终于能安下心传播学问了。

首先跳出来的开山立派的是儒家,然后其他各家纷纷跟进。

只是儒家因为胆子更大,步伐迈的更快,同时有着更系统的传授模式,因此,渐渐开始压倒其他诸子,在士子中占据了主流位置。

儒家是怎么干的

就以此时的情形为例,胡毋生以公羊春秋第六代嫡系传人的身份在麓台广收天下士子,来者不拒。

其门下可谓英才汇聚。

像公孙弘等后来的大臣都出自其门下。

胡毋生的师弟董仲舒在广川开宗立派,同样广收天下士子。

在鲁地,诗经的当代传人申公德高望重,门下弟子遍及朝野,像楚王刘戊就曾在申公门下听课,后来刘彻的建元新政的主持者赵绾王臧都是其门下弟子。

济南人伏生则是另外一个传奇,他是经历过秦末战火活下来的老知识分子,手里保存着的原本残卷,总计二十九篇。

伏生在刘德祖父刘恒在位时就已经名满天下。

晁错是怎么出头的

就是因为被刘恒任命为使者前往济南探视伏生,并请其到长安享福。

为何这种好事竟然会落到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晁错头上

因为先前派去的使者跟伏生交流不能

伏生是老一辈的知识分子,说的是正宗的战国时期齐国的方言,而汉家的大臣们讲的则是关中的官话

所以,懂得战国时期一些齐国方言的晁错被赶鸭子上架派去完成这个任务。

由此可见,就算在这西元前的时代,能掌握一门语言也是很重要的

这些顶级的大儒,固然风光。

可其门下弟子就未必了。

从吕后时期开始复苏的文化界,发展到今天,培养出来的各种学者,已经数以十万记。

但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都没有可能获得举荐,从而出任官僚。

于是,这些人有的选择停留在各地诸侯王的王宮附近,以希望能获得诸侯王的看重,从而实现梦想。

野心更大的,就直接来了长安,停留在长安,形成了长漂群体。

但是,居长安大不易。

想在长安生存下来,那可是需要毅力的。

举个例子,后来著名的励志故事的主角朱买臣,曾经就是长漂的一员,他在没发迹前,在长安怎么活下去的

史书记载,朱买臣甚至一度要靠在长安的老乡们施舍才能活下来。

另一位刘彻朝的大臣公孙弘也曾是长漂中的一员,不过他运气好,没混多久就碰上了建元新政,捞了个官当。

主父偃也当过长漂,但比公孙弘惨了点,还是靠着投靠卫青,才不至于被饿死。

这些都是混出头的,那些没混出头的人,无疑是凄惨的。

像朱买臣,要不是碰上了老乡严助帮忙,他估计一辈子都出不了头。

绝大部分的长漂,据刘德了解,大部分都是在长安靠着给人抄写书信,做些杂事,勉强维持生计。

这些人在长安流连不去,每天抄写完书信,做完杂事,凑到了几天的伙食费后就出门,在各个公侯亲贵大臣的府邸门口投递他们写的诗赋策文。

希冀着能得到某位贵人看重,从此青云直上。

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不久前会稽人严忌靠着几篇诗赋成功的打动了刘德叔父刘武,跻身为梁王亲信,还被授官。

而通常,每每传出这样的好消息后,就刺激着那些本来都快坚持不下去的士子们,咬着牙齿,继续坚持留在长安。

前世,刘德河间王宮里就有十几个在长安实在撑不住不得不另寻出路,然后被他招徕的士子,刘德每每问及他们在长安的漂泊生活时,这些人通常都是泪流满面,谈起在长安的艰难岁月,一个个都是痛苦不堪。

刘德也曾跟他们谈起过科举的种种问题,讨论过假如要实行科举,该怎么实行的细节。

因而,刘德并非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种种细节与方面早在前世就经过无数次推敲。

想着前世的种种事情,刘德继续道:“彼辈流连长安,每日为生计奔波,屈于市井无赖之下,饱尝人间冷暖,然,长期不得朝廷重视,长此以往,难免怨怼丛生,于我汉家社稷不利”

刘德自然是有些夸张。

但是,刘启却不得不重视刘德所说的。

原因很简单,能有资格来长安,做个长漂的,最起码都是地方上的小地主阶级。

否则,他们连函谷关都进不了

这些人长期困局长安,过着穷苦的日子,时间久了,难保不对汉家皇室产生怨恨。

作为天子,一两个小小地主的怨恨,自然算不得什么。

但是假如是一千个一万个呢

抱歉,今天又晚了~~

嗯,丈母娘过两天要来,所以你们懂得~~~~~~~~

等下12点左右会更一个大章~~~~~~~~~~~~

看我要做皇帝最新章节到长风文学www.

第四十三节 猫腻

况且,刘启很清楚,汉家江山的基础是什么。

不是军功勋贵家族。

自秦始兴盛的军功勋贵势力,在此时已经开始衰退了。

最浅显的一个例子就是,秦代的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现在已经面目全非了

汉承秦制,虽然也继承了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

但是架不住汉家天子给来个有大汉特se 的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

从刘邦开始,但凡天子开心了,伤心了,死了,登基了,立太子了,太后挂了,发生天灾了,汉家天子都会干一件特别没节艹 ,直接导致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逐渐消亡的事情赐爵。

天子开心了,怎能不大赦天下,顺便给天下子民加爵。

伤心了,朕实在难过,但天下苍生不可陪朕一起难过,于是再加民爵等级。

新君登基,怎么可以不大赦天下,再给天下子民加一级爵位

立了个太子,朕身为天子,立太子这种事情当然要跟天下所有当爹的一起分享喜悦,于是再赐爵一级。

汉家历代天子都很清楚,秦代的军功勋爵制度制造出来的军功勋爵政治势力有多可怕。

想要毁灭这个可怕的怪兽,蛮来那是煞笔行为。

但是,作为一个仁德天子,遇到了喜事,赏赐天下子民,那是本分。

于是,在秦代强盛无比,能左右国家大政,甚至决定国家意志的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在历代汉家天子的这一套组合拳下,迅速衰亡。

太宗孝文皇帝时期,更是采纳了晁错建议,准许民间商家和豪强输粟捐爵,给了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致命一击。

有钱人纷纷慷慨解囊,然后捧了个什么五大夫一类的在秦代只有在战场上才能得到的爵位,欢天喜地的回家。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的基础被粉碎,庞大的军事利益集团分崩瓦解,枪杆子终于被汉家天子牢牢抓在了自己手里。

正是彻底击垮了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刘启才敢动手削藩,否则,军队里军头林立,想要削藩,还不得先把军头们给拉拢

哪能跟现在这样,天子想做的事情,没人能拦阻

所以,当历史发展到现在,秦代的军功勋贵集团已经消亡,不再是国家基础与统治阶级的根本。

取而代之的是自太宗孝文皇帝以来一直以来倾力扶持的小地主自耕农阶级。

太宗孝文皇帝曾想造一个园子,发现需要十户中人之家的家资后果断就不造了。

这其中透露出来的意味,不止是节俭那么简单,而是汉家天子开始扶持小地主自耕农阶级的政治表态。

无疑,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有恒产者有恒心。

任何一个政权的稳定基础都是中产阶级的数量。

中产阶级数量占多数,社会就稳定,天下就安定。

反之,则是王朝末路,天下大乱的征兆。

秦汉唐宋明无不如此。

就是后世两千多年后的人类希望,自由灯塔,美利坚帝国的支柱也是中产阶级。

而长漂的大多数成员都是来自于中产阶级。

佃农跟奴仆能有饭吃就不错了,哪里来的机会读书识字

至于富豪之家,就不需要长漂了。

汉室专门为这些人设置了一个赀官体制。

所谓的赀官,就是捐官,他们可以选择捐钱来获得一个侍中一类的侍从官身份,进而进入政坛。

所以,长漂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必然是小农自耕民与小地主。

而且,每一个长漂最起码都能读书识字,质量高的,博览群书也不夸张。

而这就意味着,他们是小地主自耕农阶级里的精英。

只要回到家乡,凭借着识字这个优势,再加上见过世面,懂的天下形势的优势,这些人每一个都可能成为地方的名人。

而本来,他们应该是社稷的基石。

但现在却因为长期漂泊在长安,没有晋身的机会,而可能对朝廷产生怨恨

这怎么能行

想到这里,刘启的心就动了。

“刘德,你跟朕仔细说说你的考举计划”

“回父皇,儿臣是这样想的”刘德禀报道:“儿臣想要招募的只是十五个识字,并且精通算术,懂管理的人才来协助儿臣管理长安四市”

“故此,儿臣首先会设置一个初试,先考应考者的识字水平,能默写出任意一篇先贤文章,并能写下一篇自己见解的,就算通过”嗯,这是语文考试,基本上能默写出一篇先贤文章,并且还能有所阐发的,肯定属于知识分子了。

“然后是复试,儿臣会出四道题来考应考者的算术水平,答对者进入下一轮”连个算术都不会的人刘德肯定不会要,数学是一切的根基,连数学都不会,要你何用

“最后儿臣会亲自面见所有通过前两轮的应考者,从中选出十五人”

基本上这整套流程是刘德直接抄的后世公务员考试的流程。

只不过他条件不够,再加上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因此只能小心再小心,谨慎再谨慎,万一螃蟹有毒,也能果断吐出来不是

实际上,刘德也清楚,他搞出来的这个考举,一开始肯定是轮不到那些真正流连长安的寒门子弟染指的

想一步到位,将后世的科举复制到这西元前的时代,开什么玩笑

隋唐的科举,开始也是权贵的盛宴。

没有门路的士子,再怎么有才华,也休想考中。

像李白杜甫就是很明显的例子。

所以,这种事情想都不用想,只要传出风声,刘德就得做好各种说情的人踏破门槛的准备。

彻侯勋贵们虽然就剩下半口气了,但那也是彻侯勋贵,地位尊崇,门下子女又多,能有一个亲近皇室的机会,肯定不会放过。

而刘德呢,也准备借着这个机会筛选出一批支持者。

所以最后面试能通过的绝大多数肯定是勋贵的子侄,只有那些真正鹤立鸡群,才能出众的寒门子弟,才能有机会被刘德选中。

至于勋贵子侄们是艹 包这种事情,刘德并不担心。

艹 包是不可能通过刘德设置的前两道程序的筛选的

男子汉大丈夫,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俺说了4更8000字,那就肯定是一个字都不会少的

书评区那个怀疑的,你站住,放学后别走

继续码字去~~~~~

嗯,还有4000

看我要做皇帝最新章节到长风文学www.

第四十四节 财源

听完刘德的话,刘启的手指开始不间断的敲击着案几上的桌面,不知在想些什么。

过了一会,刘德才听到便宜老爹挥手道:“此事,朕准了,你且放手去做,但有一条,你可记住,万不可太过张扬,惹起朝野物议”

说实话,刘启也吃不准这个所谓的考举究竟能不能选拔出人才来。

以考试而不是名望或德行来选拔人才,这多少是有一点风险的。

再加上,临近朝廷在讨论是否削藩,从谁开始削起这个问题,因此此时若再冒出一个考举,还闹得朝野沸沸扬扬,无疑东边的诸侯们又要隂 阳怪气了。

吴王刘濞肯定会跳出来说些有违祖制的话。

自从当年刘启一棋盘砸死了刘濞的爱子后,刘濞就横竖都看刘启不顺眼了,能忍到现在还没反,这刘濞的隐忍功力可见一般了。

虽然刘启觉得,刘濞最好马上就反。

这样他就可以从容不迫的将这个乱臣贼子给碾碎。

但在这个风尖浪口上,能不招惹麻烦,最好就不要招惹。

毕竟朝廷里给诸侯们说好话的大臣也不在少数

所以,先让刘德悄悄的搞一次考举,等出了成绩,看到成果,嗯嗯虽然是天子,摘桃子这种事情,偶尔为之,似乎并不为过

“诺”便宜老爹的要求正中刘德下怀。

毕竟,再怎么有理论基础,再怎么经过深思熟虑,这科举到目前为止还是纸上谈兵,从来没进入过实际艹 作。

天才知道在这些过程中会发生什么

后世的科举制度,从隋唐开始一直到明清才算成熟起来,有着种种制度与条例来规范和维护科举。

但现在,什么都没有

一切都要靠实践

万一冒出一个什么大丑闻,像舞弊啊什么的,而考举又因为宣传的缘故,弄得格调太高。

那要是摔下来,不死也得脱层皮了

那时候,刘荣王娡姐妹怎么可能放过这个痛打落水狗的机会。

就是刘嫖也可能见风使舵

政坛上,皇宮里尔虞我诈,背叛与欺骗,本来就很正常

辞别便宜老爹,拿着老爹给的一千金跟一道便宜行事的诏书,刘德心足意满的走出清凉殿。

出了殿门,迎面走来一个宦官,那宦官见了刘德,笑着跪道:“奴婢见过殿下”

刘德一看,是熟人,便宜老爹身边的亲随章德,前次刘德抄写孝经时,还是这位通风报信,给了他些讯息,因此忙道:“章公快快请起”说着就热情的扶起对方,亲切的问道:“一别多日,章公一切可还安好”

章德颇为感激的道:“有劳殿下挂记,奴婢一切还好”

这感激是非常真诚的。

要知道,宦官在汉家的宮廷里那地位那叫一个卑微。

先帝朝前后两个宠信的宦官赵同跟邓通就是很好的例子。

赵同受宠时在宮廷里连皇后都要给面子,但是因为得罪了袁盎,被人家轻轻一句话直接打落尘埃,最后死于穷困。

邓通就更悲剧了,本来为人也挺和善的,充分吸取了赵同的教训,从不跟大臣发生冲突。

但是,就架不住祸从天降啊。

无意中就得罪了当今的天子,结果,新君登基就宣布了邓通的死期到来。

因而,作为天子亲随,自然有无数人贿赂章德,但是,那些人贿赂归贿赂,从没人正眼瞧过他,连看他的眼神都是鄙夷。

像刘德这样真诚对待他这个宦官的,章德还是第一次见到。

不管是否演戏,最起码这态度就值得表扬。

刘德亲切的道:“我先行一步,章公请自保重”

作为一个穿越者,刘德到底是看过历史书的,知道杨广是怎么上位的。

那可是一个逆袭的经典案例啊。

因此他知道便宜老爹身边哪怕是最卑微的一个人都要交好,这些人可能在便宜老爹面前没什么影响力,最多就是个能说话的人,但架不住三人成虎,只要便宜老爹听到的都是刘德的好话,那么他想不做太子都难

带着几个宦官,把一千金黄金抬回自己的殿里。

看着这些黄金刘德叹了口气:“杯水车薪啊。”

这一千金,大概也就能撑个两个月吧,两个月找不到财源,刘德就要发不出工资了。

一个发不出工资的领导有多悲剧,刘德是知道的。

明朝崇祯皇帝发不出李自成的工资,更将其裁员,然后就被武装上访了,后世天朝太祖被前代委员长恶意欠薪,结果天朝太祖武装讨薪,把委员长赶去了宝岛。

刘德虽然还不至于会落到那个下场。

但无疑没钱的领导是不会有人跟随的。

纸或许能帮上点忙,但相对于要维持一个机构的运转和一个政治团体的发展,那就显得不够了。

要知道,在此时,所谓明主不止要包食宿,还得包前途甚至包婚配。

想维系一个政治团体,成本那就更高了。

“先想想怎么弄钱吧”刘德揉着太阳茓 心想。

便宜老爹那边是不要指望了,能给这一千金,已经是极限了。

再者说,一个要靠皇帝老子拨款的皇子,哪来的什么出息

刘德确信,只要他能靠自己的努力成功的维系一个政治团体,那么这太子之位,就算他不想当,也有的是人要把他架上去。

像唐代的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赵匡胤黄桥兵变,都是下面的人起了心思。

只是这钱从哪来

“嗯,等张汤抓了辟阳侯,或许能得一笔意外之财”刘德盘算着,辟阳侯食邑五千户,前代辟阳侯审食其更传言是吕后的面首,这财产自然是很多的。

历来抄家都是致富的捷径。

鹿鼎记的韦小宝靠的不就是抄鳌拜家发达的吗

虽然只是小说家言,但却未必不是现实的折射。

只是那只能算横财而已,终究不如一个稳定的财源,能细水长流。

想登上那至高无上的宝座,刘德就必须找到一个属于他的稳定的财源。

额好困啊,老婆在催我上床了~~~~~~

so,我能打个欠条先欠一章吗

ps:可能上章没说清楚吧,有人误会了,我可没说过军功勋爵名宅田制度是军头的产生原因。

天朝太祖不是说过吗,党禸 无党,千奇百怪。

这山头谁能消灭。

只不过,军功勋爵名宅田制度下制造的军头有些恐怖而已,打个比方,就像现在米帝的军工复合体和我大天朝的官商利益集团。

都有自己的思想意志目标跟政治诉求。

so,皇帝要是能放心看着这样的山头,那才奇怪了

看我要做皇帝最新章节到长风文学www.

第四十五节 铸币

“去哪里找一个稳定的财源呢”刘德踱着步,思考着。

无疑这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

概因自刘邦开始,汉室的国策就是无为而治,与民休息,但凡法律所不禁止的,民间随便怎么玩,官府都不会管。

于是,工商业迅猛发展。

大商贾不断涌现。

这些人凭借着手里的财富,灵活的头脑和官府的纵容,几乎抢占了所有能赚钱的行业。

他们开山凿石,冶炼铁矿,煮海做盐,行商天下。

商人群体的强大,甚至连后来司马迁著史记都要单独给他们作传。

无疑,兴盛的工商业,给刘德开辟财源带来了麻烦。

基本上,现在所有暴利的行业都已被商人们勾结官员给瓜分了。

刘德想要虎口夺食是有难度的。

而且,就算横下一条心,跑去跟商人们抢生意,刘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