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 我要做皇帝第68部分阅读

作者:未知书名:我要做皇帝更新时间:2021/02/14 13:45字数:5995

  

些小人物的意见根本不重要,他们从来就不是主导力量

如今,这世界,真正当家做主的,是天子,是掌握着枪杆子的将军们和东宮的太后。

只要皇帝老爹支持他,东宮太后支持他,将军们支持他。

这些人再怎么不满,敢说出来吗

在宦官的引领下,刘彻来到了宣室殿前。

他如往常一样,在殿门问安,然后在得到许可后,走进宣室殿之中。

此时,宣室殿里,除了皇帝老爹稳坐于御座之上外。

其他大臣也一个不差的坐在各自的位子上。

“儿臣刘彻恭问父皇安”刘彻走到殿中,恭敬的叩首。

“起来吧”天子刘启挥挥手,吩咐左右:“给太子赐座”

于是,刘彻就在两个宦官的引领下,在老爹身下左侧坐了下来。

刚刚坐稳,屁股都没做热,刘彻就听到,自己的老爹问道:“太子,昨日在思贤苑中是否说过商人于国不无裨益这样的话”

对于这样的问话,刘彻自然早就猜到了。

他起身躬身拜道:“回父皇,确曾说过”

这话一出口,顿时,整个大殿的人都议论了起来。

对于汉室的大臣来说,商人=末业=下贱的职业,这样的观念可谓根深蒂固,历来都是政治正确的

但是,另一方面,越来越迅猛发达的工商业,民间越来越多土豪的出现,让他们必须正视商人的力量的崛起这个问题。

无论是当年的贾谊,还是现在的晁错,他们的成名作,也基本都是在阐述这样的问题。

朝廷的大臣们自然也早就知道,在事实上。商人的地位随着他们财富的增加在迅速的增长。

某些地方,有钱的商人的派头比彻侯国君都要大,都要风光

可是。除了强调农本这个概念外,真正拿得出手的政策,并不多。

为什么

一则,怎么处理工商业与农业之间的问题,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对于汉室,就是整个中国。也是头一次碰到工商业的发展和增速超过农业的问题。

理论上当然是农本。

但现实中,却不可能真的按书上所说的那样去处理。

要知道,如今天下蓬勃发展的工商业。涉及的人口不是几千,也不是几万,而是数以百万计

在这个问题上,稍有不慎。处理不当。就要引发大问题。

二则,谁背后没有金主

拿了别人的钱,怎么能说别人的坏话

所以,大多数臣子,虽然都知道问题很严重,但,谁都不想揭开这个盖子,更不愿意面对这个问题。

即使晁错。当年大喊着什么贵粟论,但现在。也不再提及那个问题了。

而刘彻的那个表态,可谓开历史先河了。

不管怎样,刘彻都是汉室第一个真正直面了工商业与农业之间的问题的第一个皇室高层。

无论如何,不管怎么样,大臣们都无法继续保持冷静了。

“请家上解释”晁错第一个站出来,出列问道:“臣愚钝,不解家上之意”

廷尉张欧立刻紧随其后,出列拜道:“臣惶恐,不明家上意欲何为”

就连袁盎也道:“家上所言,臣闻所未闻,敢请指正”

刘彻知道,这些大臣已经是很给他面子了。

错非之前刘彻一直摆出来的就是仇商的姿态,一副一定要压制工商业的模板,恐怕此刻,潮水一样的弹劾就已经将他淹没了。

实在是,这个问题太敏感了。

已经上升到了意识形态的高度。

想想看,后世嗡嗡嗡的时候,忽然跳出来一个家伙说米帝可以跟我们大天朝一起愉快的玩耍,这个家伙恐怕不是坐土飞机,就是得见识一下专政的铁拳了。

天子刘启却不像大臣们那样。

他半闭着眼睛,不发一言的靠在龙榻上面,实际上,他已经知道了刘彻昨天的全部发言和前因后果。

这些事情,不止他安插在刘彻身边的眼线发来了汇报。

就是今天早上,颜异也跟他完完全全的汇报了一切经过,和刘彻的一些思路。

对刘彻的那些想法和计划,作为皇帝,作为天子,作为刘彻的老爹,刘启是用一种乐见其成的态度在等待着的。

其实,刘彻搞出这些事情,一点都不出他的意料之外。

老刘家的太子,要是能安安稳稳的宅在太子宮里,那才叫奇怪了

甚至,此刻,刘启看着刘彻,竟有一种颇为欣赏的想法。

在刘彻身上,他仿佛看到了他年少轻狂时的岁月。

年轻人,有想法,有冲劲,这是好事情

所以,天子根本不想干预。

对天子刘启来说,刘彻的那些事情,做成了,那是皆大欢喜。

对于如今的天子刘启来说,在他的潜意识里,他甚至希望,刘彻能把事情搞大。

因为只有这事情大了,他才能看清楚,这朝廷里,究竟谁是忠臣,谁是骑墙的,谁是二五仔

至于失败

谁没失败过

没经过磨砺的雏鸟,怎么有振翅高飞的那一天

“朕的时间不多了”天子刘启看着刘彻,在心中想着:“刘彻啊,你要争气,朕只能扶着你再走几年了,几年之后,这个国家就可能要靠你了,这江山社稷,你是否能承担呢”

前不久,他差点在宮里摔倒了。

这是一个很严重的信号

这说明,他的抵抗力和精神,都在衰退。

而在这个时代,男子四十是一道坎,更别说,他这样的一国之君了。

因此,他不得不让刘彻开始真正的接受暴风雨的洗礼,让他的这个继承人,学会怎么在风雨中寻找安全的地方,怎么识别忠臣和二五仔,怎么驾驭群臣武将。

所以,他悄悄的给刘彻的计划里加了一点料。

他的想法很简单,趁着自己还能掌握局面,先给刘彻扫清诸侯,留下一个没有隐患的国家,同时,尽可能的磨砺这个儿子,让他在几年禸 就成熟起来,即使发生意外,也能立刻掌握大权,驾驭群臣,收拾兵权。

这次的事情,只是开始。

以后,慢慢的,他会让刘彻这个太子参与政务,参与军队,跟将军们交流。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也会慢慢的去观察朝廷的大臣,反复考验和试探那些大权在握的臣子,看看他们到底是个什么心思。

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来说,他所做的一切,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保证政权的顺利过渡,刘氏的统治地位不受任何威胁。

在这过程中,任何意外和威胁的苗头,只有一个下场。

“此泱泱者,非少主之臣”

简单的来说,所有的臣子和一切的事情,都是他手里的棋子。

这么想着,天子刘启就慢悠悠的开口道:“太子,给诸臣和朕讲讲,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说那样的话太子难道不知道,强本弱末乃是我汉家的国策吗”

刘彻闻言,稍稍整理了一下思路,拜道:“回禀父皇,儿臣一刻也未忘记,我汉家的根本,在于生民,生民之道,在于农本”

刘彻抬头看着自己的老爹,他很清楚,现在这个时候,就是他这个太子,发出自己的政见和执政思路的最佳时机。

大臣们能听懂的,能跟上他的节奏的,自然可以在他未来登基后获得一席之地。

听不懂的,跟不上的,刘彻也绝对不会等他们

刘彻转身看向晁错,道:“孤曾读过御史大夫所作之,其篇首便是:故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以开其资财之道也”

刘彻笑着问道:“未知孤可曾记错”

晁错听闻,顿首道:“鄙作陋言,竟蒙家上熟记,臣与有荣焉”

但晁错心里却是打着鼓,不知道刘彻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

第两百七十三节 新思维2

刘彻微微一笑,看着群臣,心里思量了一会,继续道:“诚如晁公所言: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晁错和贾谊两人先后所上的针对工商业与农业问题的奏疏,也是刘彻敢说商人于国不无裨益的底气所在。

其实,在汉室,特别是最近二十年以来,只要不是瞎子,都看到了商人是怎么迅速膨胀起来的。

于是,怎么处理工商业与农业之间的关系,怎么定义两者在国家行政中的地位,就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

在这个问题上,装鸵鸟,显然不是刘氏的思维方式。

而且,天下人又不傻。

这经商致富,毫无疑问比种田有前途得多了。

那怎么控制和抑制工商业的发展速度就成了摆在每个政治家面前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贾谊晁错,算是开路先锋。

这两者的思维和思路,奠定了汉室对于工商业与农业政策的基调。

正如晁错在十几年前的那道贵粟论中所言,想要让天下人,特别是农民都去种田而不去经商,单单靠拼命喊种田好啊种田好,就是种田好,是没用的。

得让老百姓知道种田的好处以开其资财之道

因为百姓的治理是很复杂的事情,统治者应该知道,百姓追逐利益,追求更好的生活的欲望,就像水向下通过低洼流向东南西北一样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这就是贵粟论的核心思想。

同时也代表了统治阶级对于工商业越来越兴旺的形势的态度。

汉家到目前为止,都很清醒。

假如百姓种田的收益不能养家糊口,那他们肯定就会去经商,然后就会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而一味的装鸵鸟。假装看不到这些问题,迟早会引发大乱

这天下的秩序都可能会被打破

正是因为清醒的认识到了这些问题,是以。二十年来,汉家天子轻徭薄赋。根本用意就是要跟工商业争夺人口,让百姓种田能保持温饱。

但是,不管是晁错也好,还是贾谊也罢。

他们限于时代的局限性,都只能看到三五年的发展趋势。

三世为人,刘彻很清楚的看到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事实上,就是在当下,一场农业革命也正在悄然发生。

关中和天下的许多富庶地区的地主家庭。农具开始铁器化了,同时,耕牛也开始被运用。

而今后数十年,这场革命将席卷全国,并延绵数百年。

而在这其中,起了关键性推动因素的,恰恰就是天下的铁器商人。

为了赚钱,正是这些家伙,不断的推动和改良铁制农具,使之很好的适应了农民的需要。

而且。刘彻很清楚,未来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必然是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事业。

因为。人口会越来越多。

不管刘彻怎么努力,也没办法在他短暂的人生之中发展出近现代农业。

没有农业工业化,土地的产出就没办法养活所有的人。

至于寄予厚望的印度殖民地,终究只是一个野望而已,能不能做到,还是两可,即使真的成功了,底层的百姓又有几个能分润到殖民地的好处

是以,必须给即将到来的人口爆炸找到一条出路。

而。工商业是一个不错的去处。

当然,这些东西是不适合拿到台面上来说的。

在中国古代。自有一套政治游戏规则。

刘彻整理了一下思路,对着大臣们道:“孤尝读史书。昔太公望封于营丘,其地恶,人民寡,于是太公劝民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民众归之,强至而幅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联袂而往朝矣,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于是恒公乃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在古代中国,政治家不管做什么都得从古代找例子来作为自己政策的政治正确性解释。

刘彻举的是史实。

诸子百家,人所公认的圣贤之事。

管子更是汉室历代天子推崇的大贤达,当此之时,人所公认的人臣楷模。

无论是黄老还是儒法,其经济政策其实大抵都是从管子的思想中延伸而来。

跟后世的孔子差不多,这时候的管子就是一个箩筐,什么东西都能扯上去。

刘彻看着大臣们,问道:“公等皆名臣,汉家肱骨,博闻广识,当今天下,是个什么局面,孤不说,诸公也看到了”刘彻站起身来,对着晁错张欧袁盎三人问道:“何以管仲能以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我汉家却无此惠反受其累”

听了刘彻的这些话,大臣们都低下头,有些脸红。

汉家对商人喊打喊杀,喊了二十多年,结果,商人在朝廷的喊打喊杀中越发兴盛起来。

其产业不断扩大,规模像滚雪球一样,一年胜于一年。

这些商人赚了钱,不是大肆买房置地,就是挥霍无度。

朝廷没有得到好处,农民也没有得到好处。

不管是贾谊当年的政策,还是晁错当年提出的贵粟论,到今天,事实证明,它们已经破产了。

只是碍于当道之人,执政者,没人敢当面说出这个问题。

但,人人都清楚,这汉室的商业经济政策,已经到了必须要进行改变的时候了

是以后来小猪当政,所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几乎全部落实了下去。

实在是人人都知道,再不改变些什么,那这个天下就要完蛋了。

如今,刘彻以太子身份,正面提出这个问题,竟无人能给一个正面的答复。

刘彻笑了笑,看着这些沉默不语的大臣,他知道,他已经拿回主动权了。

于是,向前一步,跪下来叩首道:“父皇,临邛贾人程郑氏与卓氏,日前找到儿臣,言愿献钱十万万,以通褒斜道,这就是儿臣所说,商人于国,也不无裨益的由来”

此话,立刻就像一颗石子掉进水里,马上就引发了强烈的震荡。

十万万钱

汉室一年财税收入也不过四十万万钱

这笔钱相当于汉室一年收入的四分之一。

所有的大臣,都不可避免的呼吸急促起来。未完待续

ps:抱歉今天卡文了。。。只能2000了

第两百七十四节 新思维3

钱是个好东西

不管是嘴巴上嚷嚷着黄金白银即不能吃也不能穿的晁错,还是其他人。

都很清楚,没有钱,任何政策都没办法推行下去。

大道理讲的再怎么天花乱坠,搞不到钱,就只能沦为纸上空谈。

晁错为什么能崛起,为什么能被人看重

因为他搞的输粟捐爵,为汉室缓解了边关缺粮的窘状,还弄到了一笔不菲的财政收入。

刘彻看着被他带来的那个消息轰得七荤八素的大臣们,微微笑着问道:“诸公以为,这样的商人,算不算于国有所裨益”

当然算了

早在先帝之时,开通褒斜道,打通关中与蜀郡水上联系的构思就已经被人提出来了。

这个工程提案,只要是汉室两千石大臣,就没有不知道的。

概因为,褒斜道一旦开通,意义非凡。

不单能连通关中与汉中蜀郡,使得两地从此天堑变通途,蜀郡汉中所产之粮食食盐铁器丝绸能畅通无阻的进入关中。

更能通过长江水系,将来自关东的漕粮,由蜀郡转运至关中。

仅次一项,每岁就能让数万个家庭少服徭役。

就更别提,一旦褒斜道开通,褒水与斜水至少能灌溉沿途数千顷土地,使大量百姓受益。

当此之时,褒斜道工程,就像后世的三峡工程一样,是国字号的重点项目。

二三十年来,汉室朝廷多次组织多个衙门调查考察。

但总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最后不了了之。

在这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耗资太大了

即使刨除徭役征调来的民工和刑徒,最起码。就还要砸进去起码数千万钱

至于民夫和刑徒的话,没有个一两万人,别想动手。

这样大的一个工程。对于刚刚走出战乱隂 影,天下初平的汉室来说。显然是很难接受的。

尤其是,先帝太宗孝文皇帝在位二十三年中,几乎平均每四到五年,匈奴人就要入侵一次。

在这样的背景下,褒斜道工程,自然是没办法运作起来的。

而,来自关中南部和雒阳蜀郡的官员,对于褒斜道工程的渴望和感情都是很深的。

因为。一旦褒斜道开通,受益的无疑就是他们的家族和乡里。

褒斜道一通,首先漕粮就不需要通过雒阳来中转了,马上就能让雒阳地区的徭役负担下降一半

而蜀郡的商品能进入关中,蜀郡的经济自然就会繁荣起来。

而漕运渠道能灌溉沿途的土地,关中南部的官员,自然是乐见其成。

于是,来自这三个地方的官员马上就转变了态度,出列拜道:“臣等以为,若果真如此。此等商贾确实于国有所裨益”

而更多的官员,在听到了十万万钱的数字后,心思也立刻就活泛了起来。

这年头。有奶就是娘。

一笔巨额的财政外收入,任何人都是无法拒绝的。

尤其是,当这个数字大到了一定程度时。

大家都不是傻子,十万万钱,相对于过去计算的褒斜道工程的花销来说,就算再乘以十,都能有剩余。

那么,剩下的钱,用来做什么

于是。晁错动了动身子,躬身问道:“臣有一事不明。请殿下教臣,褒斜道工程。臣曾经奉先帝之命与故丞相北平侯张公一同勘察过,臣与张公,经过计算后,得知,褒斜道工程,至多只需支出三千万钱,殿下,十万万钱如此之多,怕是能富余不少吧”

很显然,晁错就是那个打起了那剩余款项的主意的人。

作为曾经的家令,过去的禸 史,整个朝廷,再没有比晁错更清楚钱的意义了。

有了钱,很多过去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就能付诸行动了。

有了钱,那就能给手下人大量的好处,更可以用着财政的权柄,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刘彻当然知道,肯定有人会打这笔钱的主意。

就是后世天朝挪用转向资金什么根本就不是什么新闻。

在此时,就更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了。

特别是,此时汉室的财税政策还是依着传统的量出为入政策,大批的衙门的生活其实都过的很窘迫。

不然,晁错过去的禸 史衙门就不必跟高庙挤在一起了,早就找了个风水宝地,另起炉灶了。

因此,刘彻用屁股都能猜到,这么大一笔钱,肯定会有很多人打主意。

但他怎么能允许别人到他的碗里来抢食吃

也别管这笔钱,在用于褒斜道工程外,还能剩余多少。

总而言之,这笔钱必须留在他手里,谁都别想抢走一个子

就后世的小夫妻还知道,谁拿着钱袋子,谁在家庭里说话的声音就大呢

当然,得有一个借口或者说理由来推脱掉伸向刘彻碗里的那些手。

于是,刘彻笑了笑,答道:“御史大夫有所不知,这十万万钱,并非一次到位,而是按照工程进度拨付,先期的五千万钱,大概明岁正月到位”

这是肯定的,这天底下,就没有那个人能在一下子就掏出十万万钱之多的资金。

即使是这五千万钱,一时半会能筹集起来的人,也很少

而且,铜钱贵重,运输困难。

即使是卓王孙和程郑婴能在明年正月把钱运到长安,已经算很了不起了

刘彻又笑眯眯的道:“且,御史大夫有所不知,这十万万钱,按照孤的算法,用于褒斜道,可能还少了”

刘彻此话一出,就连天子刘启都有些傻了。

历年来汉室的计划,整个褒斜道工程的支出就没超出过五千万钱。

怎么到了刘彻哪里,这支出一下子就蹦到了十万万钱了

一下子番了十倍,就算是当初高皇帝刘邦时,物价飞涨也没这么夸张的通货膨胀的速度吧

好在刘彻是太子,不然,晁错一巴掌扇刘彻脸上了。

有这么败家的吗

刘彻微微一笑,解释道:“诸公有所不知,本次修缮褒斜道,孤与卓氏程郑氏商量过了,孤以为,民生艰难,徭役更是民众之大难,故此,本次修缮褒斜道,不征徭役,一切人工,皆以雇佣之工人完成”

刘彻此话,立刻就让大臣们再次嗡嗡嗡的议论了起来。

就连天子刘启也站了起来。

这可是从来都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啊未完待续

ps:真是无话可说了。。。

你妹的啊~~~~~~~~~~今天还是卡文中~也不知道咋回事,写起来感觉特别别扭,请容俺调整一下吧~

嗯,明天朋友生日,估计可能最多只能更个6000字~

反正这个十二月,我就感觉真是各种不顺~

第两百七十五节 新思维4

徭役,在汉代又被称为力役,是统治阶级强制被统治者无偿付出劳力的一种剥削方式。

在汉代,徭役的性质分很多种。

而且各种徭役之间,有着相当完善和系统的制度规定律法,保证着整个制度的平稳运行。

一般而言,几乎所有政府主导的工程建设和诸如修桥铺路修缮城防等公益项目,统统是征调民夫,用鞭子和刀枪逼迫民众无偿进行高强度的劳动。

与后世不同的是,汉代的百姓,即使是地主阶级,也必须服役

在编户齐民的政策之下,没有人能逃得出政府的魔爪。

按照汉律,即使是丞相的儿子,也必须服相应的徭役

那么问题来了,地主和富商以及官员,是怎么逃脱徭役的

自穿越之后,刘彻对于这个问题就很感兴趣,前世,他在河间王的位子上时,就已经弄清楚了这个问题。

在汉代,法律虽然规定,除了贵族和官员外,人人都要服役。

但,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等级自然是重中之重的秩序。

在汉律中,不同等级的人,所需要服的徭役也完全不同。

譬如按照汉律规定,大夫以下者必须服繁重和艰辛的传送之役。

所谓传送,即是运输粮食和物资,通常,此类徭役路程遥远,动辄数百上千里之远,极为艰辛。

即使是大夫以上的爵位,也还是要在当地服一些修补路桥和渠道的杂役。

只有三种人能免役。

一是大夫以上的官吏和宦官皇族。

二是公大夫以上的贵族。

三是符合免老条件的人和未登籍的未成年男子以及女性。

很显然,这三个条件,地主和富商阶级是很难符合的。

那么,地主阶级和商人是怎么逃脱的

答案很简单,他们有钱,可以出钱请人代他们服役。

在汉代,这种服役方式叫做践更。

根据刘彻的了解,在民间,因徭役的种类不同,践更的价码也不同,相对轻松的徭役,时间比较短的,一般一个月是两千钱。

而像是戍边修长城和兵役这种繁重和辛苦的徭役,那价码就是一天三百钱。

但这些钱,代替服役的人,能不能拿到手里,能拿到多少,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譬如地主阶级让他的佃农去给他服役,不去就不租田给对方,他的佃农有反对的余地吗

又譬如一个大商人,买个破产的农民做奴仆,看他不顺眼了就让他去代替服役,这个农民有抗议的权力吗

在事实上而言,地主和商人通过种种手段,将自己本应承担的徭役,转嫁给了下层的百姓。

而这些百姓愚昧无知,根本没有反抗的权力。

好在,汉律中还是给了这些农民一个喘息和休养的机会。

那就是拼命生孩子罢

按照汉律规定,任何人,只要生了五个孩子,且都已经登籍始傅或者女子已年满十二岁汉室规定的合法嫁人年纪那么,该户的主人可以享受一个名为皖老的特权,皖老及其直系亲属,可以享受所有徭役减半的优待。

即使有这么一个规定,但底层的百姓身上繁重的负担,还是常常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关中相对还好,汉室朝廷对于关中经营很用心,不怎么会加重百姓的负担,一切徭役能免则免。

但一出函谷关,广大的关东郡县和藩国,底层的百姓,那就真的是一年到头活的像牛羊一样。

只有那些有幸撑到免老年纪的人,才能歇下来喘口气。

若能活到八十岁,成为乡中的长者,担任三老之一,或许还能给自己的后代谋一个崛起之机会,成为地主的机遇。

除此之外,底层百姓的上升通道,几乎断绝。

想要爬上去,除了战争外,几乎没有别的手段。

而这是刘彻忧心忡忡的地方。

作为穿越者,刘彻很清楚,当一个统治阶级没有了新鲜血液的补充,那这个统治阶级不可避免的就会陷入腐化堕落之中,而底层的上升通道假如被堵塞,那么底层的愤怒就会越来越大,当它积攒到一定量的时候,必然会爆发,也是古代中国的农民起义。

现在,虽然距离谈汉室衰亡和灭亡这个话题还很早。

但是,统治阶级的腐化和堕落,却已经很明显了。

汉初所封和先帝所封的两三百号彻侯,除了因为叛乱绝嗣等种种原因而被剥夺封国的之外,其他绝大多数彻侯的后代都已经腐化了。

大多数贵族甚至连起码的合格水准的能力都没有了。

这就是所谓古人所说的肉食者鄙,后世所说的高贵者最愚蠢。

刘彻很清楚,假如统治阶级彻底失去活力,这个国家,这个政权也就到了它该灭亡的时候了。

而这是刘彻无法接受的。

所以,刘彻很清楚,他当了皇帝以后要做些什么来改变这一切。

地主阶级和有钱人的特权,刘彻当然不打算取缔和打压。

事实上,特权正是一个国家禸 部前进的动力源泉。

譬如秦代靠着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横扫六国,吞并天下,几乎征服了所有已知世界。

秦军那么强大的根本源泉和动力,就是特权。

即使是后世的地球,激励着人民奋斗和努力的动力,不正是假如我有钱有权了,就可以要多少美女有多少美女,想吃什么吃什么

这个世界本来就不存在什么公平公正。

刘彻觉得,即使是到了传说中的理想社会gczy时代,特权也不会消失,只不过它们会以更隐蔽更巧妙的方式存在在人类社会之中。

刘彻要做的是,尽量的给百姓创造一个能逆袭的环境。

就像秦代一样,一个无名小卒也能爬到统治阶级的金字塔顶端。

就如大航海时代的欧罗巴一样,哪怕只是一个农奴,只要够胆子,也能爬到上流社会,睡贵族的女儿,娶名流小姐。

而这正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和后世白人主宰世界的源泉。

是以,当秦国失去了这样的环境后,秦国就迅速的灭亡了。

而后世的白人能主宰地球将近三百年,原因就在于,它一直在进行自我改良,不断的释放对其禸 部有益的各种政策。

而刘彻正是想学一学后世的西方人。

第两百七十六节 得意忘形

“不用徭役”一位大臣站出来,问道:“家上的意思是”

“自然是全部花钱雇工”刘彻笑着答道:“譬如,某段工程以某个价格承包给某人,等完工以后,由少府派出官吏,检验质量,然后再付款”

听到刘彻这么说,大殿中的大臣,顿时一个个双眼放光。

在座的没有一个笨蛋。

刘彻的意思,他们很快就理解了。

甚至,就连天子刘启,也重新坐回御榻,心里轻笑着:“有些意思了”

虽然一时半会,刘启还没能理解刘彻的思路。

但是,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一下子就让天子刘启捕捉到了刘彻计划中的中心思想。

显而易见的,这是一张大大的画饼。

一个总预算高达十万万钱,相当于汉室财政收入四分之一的大画饼。

整个关中的贵族甚至是外戚以及地主富商甚至关东的大商人,都会为此疯狂。

没有人能放弃这么好的一个光明正大赚钱的机会。

就是刘启自己,也忍不住有些意动,更何况其他人

果不其然,立刻就有一位一直保持着沉默彻侯忽然出列问道:“家上,臣愚钝,请家上详细说说,这个承包是怎么个承包法什么人可以承包”

其他人,尤其是本来只是在打酱油的彻侯勋臣们,此刻也目不转睛的盯着刘彻。

至于九卿级各衙门的主官,这个时候也是放下了矜持。

谁都缺钱

谁都知道有了钱会有什么好处

此刻,当刘彻抛出一个十万万钱的大饼,即使那些本来因为粮食保护价的缘故而对刘彻有了看法的人,此时也恨不得立刻跪到刘彻面前,想要紧紧的抱住这个大腿了。

原因无它。

诚然他们是关中商人背后的保护伞和靠山。

但是。他们并不是商人,也不懂什么商业,他们之所以对刘彻有了看法。只不过是觉得,太子挡住了他们的财路而已。

但是。此刻,当一个十万万钱的大馅饼砸到脑门上。

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只要艹 作得当,就足以捞到一份能让他们一辈子也花不完的财富。

既然这样,那么商人们的那点小小的孝敬也就微不足道了。

刘彻看了一眼彻侯和大臣们。

微微一笑,解释道:“公大夫以上爵位者,即可参与承包,不同路段的工程对价格和资质的要求也不同了。譬如一段造价三千万钱的工程,自然也要有相应的保障譬如起码要缴纳相当于工程造价一成的保障金到少府,同时,还得有一位彻侯或者两千石大臣的担保”

事实上,在一开始,刘彻就很清楚的知道。

褒斜道工程想要在这个时代开凿出来,技术难点和资金难点都不是问题。

只要下定决心,汉室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然而,作为穿越者,刘彻很清楚在古代中国。大兴土木的代价是什么

因为徭役制度的存在,实际上每一次统治阶级大规模的征发民众,实际上都是对其未来的透支。

譬如秦始皇修建阿房宮。营造皇陵,修筑长城,透支了整个秦国的未来,直接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

又如隋炀帝杨广修建大运河,远征高句丽,透支掉了整个隋朝的未来,导致了群雄并起,天下大乱。

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就在于,大兴土木和战争都一定会导致民众负担不断加重。

当民众再也负担不起时。那就一定会发生农民起义,于是改朝换代顺理成章的发生了。

但是。在中国历史某个时期不管统治者怎么对外大规模用兵,怎么大兴土木。底层的百姓都老老实实的照章纳税,遵纪守法,服从命令,任劳任怨。

这就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的两百年余年的战国时代。

整个战国时期,自商鞅变法之后,秦人就用着一种今后两千年都不再出现的超常耐力和决心,不断的对外战争,对禸 大兴水利。

秦赵长平之战时期,整个秦国甚至是全国总动员,上至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八九岁的孩子,只要能动的全部参与到了战争中去。

为什么秦人能忍耐得了

为什么统一之后,他们反而忍耐不了比长平之战更宽松的统治

答案很简单。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在战国时期,没有统一之前,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使得每一个秦人都自动的成了秦国那台战争机器上的一个零件。

打仗立功,绝对有奖赏。

只要立下功劳,活着回去,奴隶也能变成自由民,自耕农则可能变成地主。

而统一之后,整个国家从统治阶级到民众都丧失掉了目标,更严重的是,因为再也不能靠打仗获取利益,整个国家因此不知所措。

当初造就了秦人强盛一时,天下无敌的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最终成为了毁灭它的元凶。

秦人的教训,固然深刻,但却也给刘彻和后来者提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启示:谁给老百姓好处,老百姓就跟谁走。

而徭役,特别是汉室的徭役,以刘彻这么一个穿越者,用二十一世纪的眼光来看,毫无疑问,在汉室绝大多数的徭役,基本上都是公益性质的。

譬如,那两年兵役和半年戍边,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不过就是全民兵役制,若是在后世天朝,想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