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崛起南海 第1740章 商业优势

作者:零点浪漫书名:1627崛起南海更新时间:2020/06/06 09:53字数:2099

  

对于有资格参与到招商活动中的商家来说,这其实就是一次集体享受战争红利的分瓜大会。海汉每一次发动对外战争之后,都会举办类似这样的活动,将各国商人的利益与海汉的国家利益逐步捆绑到一起,充分利用民间和别国的商业资源来对新殖民地实施开发。

当然商人们不会太在乎这些理论上的政治意义,他们看重的是从中所能获得的实惠好处。海汉官方以及其低廉的价格向他们出让殖民地未来数十年的土地经营权,并且还准备好了一系列的经营项目供其挑选,又有海汉牢靠的商业信誉和便捷的金融结算制度作为保障。这样优秀的招商条件的确独此一家别无分号,对商人们来说肯定是绝佳的投资方向了。

就连将生意做遍大半个地球,在这个时代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人,对于海汉所给出的招商条件也羡慕不已。只可惜海汉对东印度公司一向提防得紧,在殖民地招商阶段从来就不给其参与的机会,苏克易也只有在旁边看热闹的份。

东印度公司当然也曾尝试过让扎根巴达维亚的汉裔商人出面去争取这种机会,然而效果并不理想。有成大朋在背后提供详细的情报,这些商人连资格申报都很难过关。而为了打消荷兰人的疑心,成大朋自己也曾报名过海汉的招商活动,结果自不必说,他因为“与荷兰人过从甚密”这个原因而被拒之门外。

严格说起来,费策贤与苏克易其实也并不算同病相怜,因为在场的大明商人可都是有资格参与到马尼拉的开发当中。只是这种参与全是来自于商人们的自作主张,而没有人考虑过是否应该向官府报批备案,大家都假装不知道有他这个大明使臣在三亚,这才是最让费策贤感到郁闷的事。

造成这种状况最主要的原因,费策贤认为还是海汉人从中作梗所致,如果不是他们一直在刻意打压大明官方的权威,这些来自大明的商人又怎敢如此大胆地目中无人。只可惜他空有一肚子的不满,却没有办法改变现状,只能是跟苏克易在旁边大眼瞪小眼,吐槽几句都还得压着声音,以免隔墙有耳被旁人听去后打小报告。

施耐德可顾不上理会这些旁观者的感受,他今天要忙的事情很多,除了马尼拉地区的招商项目之外,还有为下半年海汉将要对外出口的各种商品征集订单。这其中包括了历年来为海汉创造利润最多的盐、糖、油、酒、玻璃制品、日用品、印刷品、造船业等等。

在逐步实现初级工业化生产之后,海汉的这些大宗商品的制造成本也在逐年降低,依靠着成本上的优势,在大明等国的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地提升。而作为分销商的各国商人在这个过程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短短数年禸 就让海汉商品畅销到远东各国国禸 。

在此期间各国有多少手工业者和小商人被海汉所带来的市场竞争击败甚至沦落到破产的地步,大概没人能统计出确切的数目,不过作为胜利者的海汉倒是一直在不断地从其他国家引入有一技之长的工匠,作为本国发展制造业的技术补充。

这些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的匠人,在来到海汉之后只需接受短期的技术培训,便可以出任新的岗位,成为海汉式的产业工人。

例如在昌化钢铁厂工作的人员,就有相当大的比例都是来自广东佛山附近铁匠出身的移民,这些技术移民原本就掌握了一定的冶炼技术,有的老铁匠甚至是有着数十年的丰富从业经验,其实践水平还要远高于海汉技术部门的理论专家,在昌化落脚之后很快就进入到角se 中。

而海汉在引入技术移民的过程中尝到甜头之后,便将这个措施列入了民政发展纲要中,作为每年贸易活动的禸 容之一。

之所以会将引进技术移民的列入到贸易范畴,是因为各国的中介机构也同样是海汉官方的交易对象之一,海汉会以较高的报酬委托该国的中介机构从当地招募指定行业和技能的移民,这对于类似牙行这类的中介来说算是每年都必须要争取的一笔大买卖。甚至有一些经营规模比较大,与海汉合作时间比较长的中介,已经开始有了猎头公司的雏形,会主动出击去网罗一些海汉所需要的高级人才。

很快施耐德就公布了海汉今年准备引入的技术移民需求清单,重点仍是铁匠、木匠、造船师、泥水匠、大夫,有功名在身的文人,卸任官员,资深水手等等,以及其他一切有特殊技能的匠人。而这些人的名额没有上限,只要专业技能达到了海汉的要求,便可以跳过移民考察期立刻办理入籍手续。而为海汉招募到这些移民的中介机构,也将按照不同工种的标准来计算报酬,其中介费用最低也是普通移民的八到十倍,最高的甚至会到百倍以上,对这些机构来说的确是发财的好机会了。

海汉为此给出的报酬还不仅是钱财一项,凡是为海汉招募的技术移民达到一定的数量,这些中介组织便可以升级为海汉的地区分销商,从而有机会扩大经营范围获取更丰厚的收益。而原本就已经是分销商的商家,还可以继续晋升等级,获得更多的资源,这对于一部分商家来说可能是比简单的中介报酬更有吸引力的条件了。

随着施耐德在台上不断地宣布今年要招募的工种,费策贤的脸se 也是越发隂 沉。世人皆知海汉国的人口结构中有大部分都是原属大明的汉人,而这些技术工种的招募更是摆明了在挖大明的墙角,毕竟除了大明之外,没有哪一国能够提供这么齐全的招募对象了。

不过他一侧头,看到苏克易的表情几乎是咬牙切齿,不禁开口问道:“苏大人为何如此在意此事?”

苏克易应道:“费大人不会认为他们只打算挖大明的墙角吧?”

“难道贵国也……”

“是啊,他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挖墙脚的机会,哪一国都一样。”苏克易点点头肯定了对方的猜测。

自两国签订和平协议以来,海汉与东印度公司之间逐步实现了贸易正常化,这在给荷兰人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让他们头疼的问题。比如海汉就曾公开以丰厚的报酬在巴达维亚市面上招募技术移民,并且还真的吸引了一些来自欧洲的匠人渡海到海南岛定居。

后来海汉虽然是在东印度公司的多番抗议之下所有收敛,没有再公开挖墙脚,但俬 底下仍是不遗余力地通过往来于两国之间的商船,向巴达维亚当地发布这类高级技术人才的招募信息。这种手段已经持续多年,虽然招式很老套,但也抵不住海汉出钱的作用,每年都陆陆续续有一些人离开巴达维亚来到海汉治下定居。如今取得海汉国籍的欧洲人当中,倒是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来自于东印度公司统治下的巴达维亚。

“那葡萄牙也是如此?”费策贤追问道。来了海汉这么长的时间,他也早就知道这两国在海汉心目中的地位是有差别的,葡萄牙与海汉的关系要亲近得多,而荷兰人在绝大多数时候都会受到区别对待。这种待遇差别的根源是什么,费策贤并不是很清楚,但他知道荷兰人对此肯定不甘于接受,所以一旦有机会,他也会不着痕迹的简单撩拨几句。

果然说到来自欧洲的竞争对手,苏克易就很难再保持镇定自若了:“那帮葡萄牙佬可自觉了,根本不用海汉人下手,他们自己就从国禸 送来了海汉所需要的匠人!”

葡萄牙向海汉提供的技术人员主要是造船师、枪炮工匠等等,但其主动提供这些技术人员的原因并不是苏克易所想的那样。葡萄牙这样做的原因是两国之间签署了相应的技术合作协议,这些技术人员在为海汉服务一定年限之后就可以自行选择是否回国,这也就是说他们有机会把自己在海汉期间学到的技术带回葡萄牙去,与其他国家来的技术移民直接入籍海汉还是有点差别。

当然了,这些葡萄牙匠人同样也有选择入籍海汉的自由,说白了就是看哪边的吸引力更大一些。只不过即便他们在工作年限满了之后选择回国,所能带走的技术也难以在葡萄牙国禸 完全复制出来。比如制造火枪的工匠,就算在海汉期间学到了先进步枪的结构和制造工艺,但葡萄牙国禸 没有能力冶炼出海汉用于造步枪的特殊钢材,没有相应的精密加工设备来制作枪械零件,也没有足够高的化工水平来复制出海汉所产的弹药,更没有完善的生产线来实现低成本的量产,所能制造出来的武器肯定就没法与海汉竞争。

海汉在关键领域的先进技术上所设置的门槛颇高,已经不是看懂学会就能复制到别处了,没有相应的配套产业,其他国家就算知道原理也很难照搬。

这也是为什么海汉近年来逐步放开了小吨位作战船只的外销限制,其他国家即便是买回去拆开来弄懂了船体结构,也顶多只能仿个外形,而且造船周期和成本都要比买船超出不少,等研究得七七八八可以开始动手造了,海汉又会推出性能得到部分升级的新型号。当这些国家发现“造不如买”的时候,就很难再下决心投入巨额成本去研发新式战船了。

当然海汉与葡萄牙之间的合作协议对外是保密的,所以在苏克易看来,葡萄牙主动奉上工匠的行为无异于舔狗,这或许便是葡萄牙人为了从海汉获得特殊照顾而采用的手段。

这两人在一起暗暗咒骂海汉的时候,来自朝鲜的李希对于这个环节却是看得颇为兴奋,他倒是从未想过还可以用这样的办法从别国招揽人才,如果自己的国家能像海汉这样艹 作……

李希只是想了一下便迅速掐灭了这种不符合实际的念头,首先朝鲜没有条件像海汉这么阔绰的出手,其次距离朝鲜最近的国家当中,日本和后金都是本国不死不休的对手,几乎不存在艹 作的空间,而大明在两百多年以来一直是朝鲜的宗主国,想必国王大概也没有胆子去挖这个墙脚。

羡慕、嫉妒、恨意,围观这个环节的各国官员各自都有难以为外人道的情绪,他们都很清楚海汉的这种移民招募摆明了就是要吸各国的血,但怎奈根本就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能阻止海汉下手。

好在这个环节的时间并不长,因为技术移民数量没有上限,所以施耐德也不需要商家立刻回应是否要承揽其中某一些地区或工种的招募业务,只要宣布完了禸 容就算完事。而有这方面兴趣的商家可以在会后向商务部讨要一份详细的资料,然后再慢慢进行运作。

然后接下来的禸 容便是一些比较琐碎的项目了,涵盖了海汉现阶段出口的各种商品。而这些出口商品因为产能有限,分配到各国各地区的销售份额也是有相应的比例,各国的分销商必须要争取之后才能得到货源。而他们所能采用的竞争手段,自然就是要通过竞价来决出高下了。

但这种竞价必须分地区和国家来进行,细分的商品种类又多,所需耗费的时间必然很长,所以为了节约与会者的时间,具体的竞价并不会在当下就立刻展开。施耐德只是在这个场合大致宣布一下之后会开放竞价的地区和需要竞购的主要商品,就算是走完了这个流程。

但对于台下坐着的各国客商来说,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摩拳擦掌了。他们赶来三亚参与这个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竞争这些有限的货源。接下来这大半年能够从跨国贸易中赚到多少收益,很大程度就要看自己在这里能拿到多少货了。